【主题团课】入团积极分子团课第八讲|“志之所向 愿之所在”
【主题团课】入团积极分子团课第八讲|“志之所向 愿之所在”
为弘扬新时代志愿服务精神,强化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行动力,2025年4月14日《志之所向 愿之所在》团课教育在润智楼报告厅开讲。由工程与管理学院团总支书记林红艳主讲,各二级学院团干部、志愿者代表及入团积极分子共300余人参加。讲座以“学习志愿服务知识,提升志愿者服务能力”为核心,围绕《志愿服务理念与知识》《志愿服务的起源发展》《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》三大板块展开。
聚焦志愿理念,夯实服务根基
林老师以“志愿服务理念与知识”为主线,强化青年使命担当。课程紧扣党的二十大精神,围绕“奉献、友爱、互助、进步”的志愿精神,系统阐述志愿服务内涵、时代价值。强调“志愿服务是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”,引导同学们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发展。思想引领与能力培养并重,引导青年在奉献中淬炼青春底色,推动入团积极分子从认知认同向行动自觉转化,为锻造有理想、敢担当的共青团队伍筑牢根基。
回溯志愿历程,传承精神火种
从国际视角看,1985年联合国确立的“国际志愿者日”到2001年“国际志愿者年”,全球志愿行动凝聚起奉献与团结的力量,志愿服务的精神火种,跨越时空生生不息。在我国,志愿服务根植于“学雷锋”的优良传统,自1963年3月5日起,雷锋精神点燃了无数青年的赤子之心;2000年“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”的设立,标志着志愿行动迈向系统化。青年志愿者的足迹遍布社区建设、扶贫开发、应急救援等一线,从“西部计划”到“三下乡”,从环保行动到国际援助,他们以行动诠释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核。入团积极分子既是志愿历程的见证者,更是精神火种的传承者。
规范组织管理,激发服务动能
志愿服务的高效开展离不开规范的组织管理。志愿者既享有自主选择、教育培训、保障支持等权利,也需履行遵守法规、维护形象、尊重隐私等义务,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是服务质量的基石。在素质要求上,志愿者需以爱心与耐心对待服务对象,以责任心和应变能力投入工作,以合作精神凝聚团队力量。服务过程中,需始终秉持平等态度,避免“施予”心态;严守隐私红线,保持热忱与真诚;虚心学习反思,在实践中锤炼技能。通过星级评定、档案管理等制度,组织既为志愿者搭建成长阶梯,也激发其内生动力。规范管理不仅保障服务有序运行,更点燃志愿者的奉献热情。
展望未来,续写志愿新篇
志愿服务是校园文化建设、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,也是职业教育“德技并修”的生动体现。通过本次团课,同学们对志愿服务的价值与意义有了全新感悟,深刻认识到志愿服务在传递爱心、服务社会、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,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被充分点燃。为校园志愿服务事业注入了强劲动力,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同学加入其中,共同书写志愿服务新篇章,为社会贡献青春力量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