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放思想,开启新篇 ——浅议学校十五五发展目标和定位
解放思想,开启新篇
——浅议学校十五五发展目标和定位
李联国
2025年2月
一、引言
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中,解放思想是推动学校进步的关键动力。随着学校内涵发展、“二次创业”的深入,为谱写好“抓质量、出成果、见特色”发展“三部曲”的需要,全校教师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主题活动,集思广益以明晰学校“十五五”发展目标与定位。
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,在十五五谋划中,学校应继续沿着“三鑫路径”坚定不移地走下去,扎实推进“八大工程”建设,落实33项行动计划,夯实基础、凝聚特色、激发活力、提质增效,全面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。
二、发展机遇与挑战
(一)政策环境
近年来,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,旨在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。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和《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》等重要文件,《教育强国建设纲要(2024-2035年)》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方向。学校应当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,明确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,以培养出更多具备高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。(2024年12月25日教育部简报〔2024〕第66期)《云南省聚焦“三个定位”构建边疆职业教育发展新范式》一文清晰表明,省政府也在全面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。
我校是云南省唯一一所地州的民办高职院校,且集团不断加强学校的内部资金投入、加强内涵建设和改善办学条件,为学校良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。学校将长期坚持“标准建设、名师立校、质量兴校、特色强校”为思路办学治学。
(二)经济环境
文山地区的经济以农业为主,工业基础薄弱,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。随着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推进,文山地区作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的重要通道,经济发展潜力巨大。
(三)社会环境
随着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增加,学校在提升区域就业率、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。但省内及周边地区的高职院校较多,生源竞争激烈;社会认可度和品牌影响力相对较弱,影响学生的报考意愿。同类专科学校竞争激烈存在同质化现象。
(四)产业需求
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人才,这为学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。新兴产业(如人工智能、智能制造、新能源等)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。
(五)困境与挑战
学校面临社会认可度不高、招生难、招生政策调整以及宣传渠道的局限、生源流失大等诸多难点痛点。学校提升办学成效和办学质量刻不容缓,应主动适应变化确保发展思路清晰,配套具体可行的发展措施。针对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不清晰的“痛点”问题,实施五年制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。针对吸引力不强的“痛点”问题,动态关注人才培养目标、关注五年制高职筑牢中职基础性地位、激活高职错位发展机制。
三、发展目标和策略
(一)总体目标
到2030年,学校的总体目标是: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,以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为路径,建成特色鲜明、质量过硬、社会认可的高水平职业院校。努力打造“立足文山、面向全省、服务周边、专业特色鲜明、产教融合多元、校企合作共生、科教融汇互哺”的高水平职业院校。
(二)具体目标和策略
1.扩大办学规模
提高全日制在校生人数。到2030年,学校的在校生规模达到1.5万人左右,年均增长10%以上。拓展“3+2”高本贯通培养规模,深化“3+2”联合办学模式,与优质中职学校合作,拓宽人才培养渠道。学校的录取规则为“分数优先、遵循志愿”,但在同分情况下需参照生源省份的同分排序规则,这可能增加录取工作的复杂性。随着云南省2025年“新高考”政策的实施(“3+1+2”模式),学校需要积极适应新的招生录取规则,调整招生策略,以应对新的挑战。
2.拓展国际合作
与3-10所国外职业院校切实深化合作关系。实施国际教育联盟项目、推动职教出海建设项目、国际人才联合培养项目、教师研修留学访学项目。围绕医药健康、新能源等专业开展“中文+职业技能”人才培养培训。
3.完善校园建设
完成智慧校园建设,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医学实训基地和实验室。目标是将精技楼建设成区域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,确保校内外实习、实训基地具有真实职业氛围,紧密对接企业技能人才需求实现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。
实施功能校园建设项目、数字校园建设项目、绿色校园建设项目、平安校园建设项目。丰富校园文化活动,优化整体育人环境。构建具有鲜明学院特征和较高文化品位的人文校园、和谐校园。
4.党建思政协同育人
实施党建高质量引领、“大思政课”建设项目、社会实践育人项目、思政信息化项目、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提升项目。在区域内形成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,省内民办高职院校达到中上水平。
5.促进专业提质升级
深化“五金”建设,聚焦服务绿色产业发展,推进专业、课程、教材、教师和实习实训建设。实施专业结构优化项目、课程资源建设项目、实训基地升级项目、教学模式创新项目、培养质量控制项目。
尽快优化专业结构,组建专业群,重点建设一批与区域经济紧密相关的特色专业,如高原特色农业、药学、绿色铝等。到2030年,建成2—3个省级以上特色专业或品牌专业,形成与区域产业需求紧密对接的专业群,形成学校的专业品牌。调整专业设置,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契合度,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。
6.加强师资队伍建设(对标先进,反思差距)
实施师资结构优化项目,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。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,加强师资队伍建设。引进一批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,打造一支结构合理、素质优良的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,“双师型”教师比例达到70%以上。同时,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学习,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。
到2030年,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60%以上,具有中级职称的比例达到45%以上,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达到15%以上。
7.提升教学质量,打造教学成果
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创新人才培养模式,提高教学质量。到2030年,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%以上,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90%以上。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,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。
建成3门省级精品课程;出版一本具有区域特色的思政教材;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,以赛促学、以赛促教,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竞争力,争取在省级、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一定成绩。
8.深化产教融合
深化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,推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、共建专业、共建课程。到2030年,与50家以上头部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,共建10个以上校企合作实训基地,实现校企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。通过校企合作,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,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。实施订单式培养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。
9.社会服务提能增效
充分发挥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,积极开展职业培训、技术咨询、功能校园建设、继续教育建设、职业体验建设、技能鉴定等服务。到2030年,年均培训各类技术技能人才6000人次以上,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。积极开展教育进社区和科普宣传、文化服务等活动,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,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。
四、发展定位
(一)服务地方经济、多层次办学
学校发展定位首先是服务地方经济。1.巩固专科学历教育主体地位,减少生源外流,努力办好服务文山发展、乡村振兴的老百姓家门口的五年制高职。重点培养适应区域发展的应用型人才,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。
(二)突出区域民族特色
学校应突出区域特色,开设民族文化、民族艺术等特色课程,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,依托“老山精神”“西畴精神”开发校本课程,培养赓续红色血脉的技术技能人才,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。
(三)面向东南亚
学校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。依托这一优势,面向东南亚,开设跨境合作事宜,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,为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提供人才支持,打造成特色鲜明的“边疆国门职业院校”。
(四)产教融合
稳步推进产教联合体建设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、公共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、双创孵化基地建设。推动校企合作,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。
(五)创新发展
坚持创新发展,积极探索办学新模式、新路径。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,推动教育教学改革,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。同时,加强科研创新,推动科技成果转化,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。
五、保障措施
(一)政策支持和结构完善
持续推动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,提升管理效能。目标是建立现代学院管理体制,充分利用二级管理优势。同时,寻求政府支持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。
(二)资金保障
多渠道筹措资金,包括企业投资、政府拨款、社会捐赠等,为学校发展提供资金保障。
(三)制度保障
完善内部管理制度,建立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,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。
(四)文化保障
加强校园文化建设,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,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。提升校园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水平,建设以学生为中心、以育人为导向的新型数字化智能化绿色智慧校园。
六、结语
在2025至2030年期间,学校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。统筹办学理念、办学定位、学科布局、专业架构、人才培养模式、师资队伍建设等要素,打造教、研、用“三位一体”的创新型大学顶层设计服务体系,形成学校发展的办学行动指南。
学校将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,凸显民族特色,面向东南亚市场,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,坚持创新发展的道路。通过优化专业结构,加强师资队伍建设,深化校企合作,提升教学质量,并加强社会服务功能,旨在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,成为区域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力量。